您的位置>網站首頁>報恩講堂> 粵語 > 配音 > 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 (有字幕)
現在選擇: 《現在播出 : 0001》
 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 (有字幕)
2012.10.21 啟講於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、台灣、斯里蘭卡、馬來西亞 / 編號:02-040_CT / 共 644 集
淨土大經科註(夏蓮居老居士會經•淨空法師科判•黃念祖老居士註解)-2012/5/14更新

◎ 淨土大經科註參考資料(上下冊合刊共12.7 MB)-2014/03/11更新

下載BT種子 (影音、文字、教材、或從FTP)
 

 

 
   

  
會自動播放首集,也可自由選擇底下的集數收看、收聽或下載。若播放不順,請手動選擇主機,下拉可以看到主機選項,英文字代表地區縮寫;選好主機,再點選下方表格的集數的小圖,即會播放在上方視頻區。點文字檔編號會詢問doc或pdf兩種格式,請依需求按「確定」後下載,閱讀pdf可能需要安裝adobe reader軟體。無法閱讀請看此

宣講
日期
講演文字(文件檔)
mp3
點播
高畫質影片
點播
2012.10.21

第1集:【02-040-0001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甲、講述因緣
一、蓮社授經,慈光聞法
二、華嚴啟信,決擇行門
三、專修專弘,念佛三要: 1.不懷疑2.不夾雜3.不間斷
四、流通疏註,廣結勝緣
五、遵師教誨,海外傳燈,化解劫難,唯獨此經。
六、感得經解,願海同證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2

第2集:【02-040-0002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講義下載:一乘 了義

乙、前言

一此次講述依蓮公會本、淨空法師科判、黃念祖老居士註解。

二確認淨土法門為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出三界,逕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。化解當前劫難,唯有專弘此經,專念阿彌陀佛。

夫淨土法門者,乃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超三界,逕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。而其中之《無量壽經》者,乃淨土群經之首要。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者也。至於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者,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、魏、吳、唐、宋五種原譯,廣擷精要,圓攝眾妙,匯成今經,現推為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者也。

淨空法師於二○一○年清明啟講,二○一一年九月十八日圓滿,發心一門深入,專修專弘,決定放下萬緣,一心求生淨土,作彌陀第一弟子,總報大恩也。

二○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再次宣講,專弘專念也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2

第3集:【02-040-0003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講義下載:三根 橫出 四土 稱性 圓教 化儀

夫淨土法門者,乃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超三界,逕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。而其中之《無量壽經》者,乃淨土群經之首要。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者也。至於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者,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、魏、吳、唐、宋五種原譯,廣擷精要,圓攝眾妙,匯成今經,現推為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者也。

淨空法師於二○一○年清明啟講,二○一一年九月十八日圓滿,發心一門深入,專修專弘,決定放下萬緣,一心求生淨土,作彌陀第一弟子,總報大恩也。二○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再次宣講,專弘專念也。

三本經持名念佛法門,圓滿直捷,方便究竟。一超直入,最極圓頓,以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,作我眾生之因心,以果為因,因果同時,從果起修,即修即果,心作心是,不可思議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3

第4集:【02-040-0004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講義下載:三根 橫出 四土 稱性 圓教 化儀

「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圓教,眾生本具之化儀。」日本釋道隱讚此經為:「如來興世之正說,奇特最勝之妙典;一乘究竟之極說,速疾圓融之金言;十方稱讚之誠言,時機純熟之真教也。」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讚云:「無量壽經者,如來稱性之極談,眾生本具之化儀;一乘之了義,萬善之總門;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,一大藏教之指歸也。」如上諸賢所以盛讚此經者,蓋以本經持名念佛法門,圓滿直捷,方便究竟,一超直入,最極圓頓。以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,作我眾生之因心。以果為因,因果同時。從果起修,即修即果。心作心是,不可思議。

㈣彌陀要解云:「一聲阿彌陀佛,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,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竟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」。又曰:「舉此體(指法界體)作彌陀身土,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。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」。可見此經正是如來稱性極談也。

故《彌陀要解》曰:「一聲阿彌陀佛,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,乃諸佛所行境界,唯佛與佛能究盡,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。」又曰:「舉此體(指法界體)作彌陀身土,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。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。」可見此經實是大悲慈父如來世尊稱性極談,諸佛秘藏,和盤托出。且此念佛法門,亦即眾生本具之化儀。此一句佛號,正如《要解》所示,即是眾生本覺理性。

㈤觀經云:「是心是佛」,「是心作佛」。吾人能念之心,即是如來果覺,即是本來成佛。此心持名,即是「是心作佛」。本來是佛,現又作佛,是故當下即佛。直捷了當,方便究竟,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4

第5集:【02-040-0005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講義下載:五濁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濁惡 九界 法界體 秘藏/諸佛秘藏

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(請參閱彼論)莊嚴功德力,不可得思議也……。此中佛土不可思議,有二種力:一者,業力。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。二 者,正覺阿彌陀法王,善住持力所攝。(乃由彌陀無上最善住持國土之功德威力所攝成。)」又十七種功德成就中,第一為莊嚴清淨功德成就。《論註》曰:「此清 淨是總相。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,見三界,是虛偽相,是輪轉相,是無窮(指生死)相。如尺蠖(屈伸蟲)循環,如蠶繭自縛。哀哉眾生,顛倒不淨。欲置 眾生於不虛偽處,於不輪轉處,於不無窮處,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,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。」今經曰:「永無眾苦、諸難、惡趣、魔惱之名」,亦正因此功德成 就也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4

第6集:【02-040-0006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,即是如來果覺。是故《觀經》云:「是心是佛。」此心持名,即是「是心作佛。」本來是佛,現又作佛,是故當下即佛。直捷了當,方便究竟,奇特殊勝,不可思議。

㈥淨土諸經中,唯此經備攝圓妙,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宗。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。深明三輩往生之因,廣攝九界聖凡之眾,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,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。

更以淨土諸經之中,唯此經備攝圓妙。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。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。深明三輩往生之因,廣攝九界聖凡之眾。正顯持名念佛之法,直指往生歸元之路。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。

㈦清初彭紹升居士曰:「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」。蓮公老人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,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,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。冀此無上寶典,饒益當來,乃繼前賢,重行會集。屏棄萬緣,掩關三載,淨壇結界,冥心孤詣,稿經十易,方慶經成。蒙慧明老和尚印證,慈舟專講於濟南,并親為科判。梅公於中廣播講此經,稱為最善之本。且在序文中讚曰:「精當明確,鑿然有據,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,艱澀沉晦使之爽朗,繁複冗蔓歸於簡潔,凌亂俾成整嚴,闕疏悉令圓滿,必期有美皆備,無諦不收…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」。是此本問世以來,講說讚揚,流播中外,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,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,無量壽經之善本,於茲慶現,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。

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,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。考其原因,蓋由此經五種原譯,互有詳略,出入甚巨,例如彌陀大願,在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,在漢吳兩譯為廿四願,在宋譯則為三十六願。遂使初心學者,專持一譯,難明深旨;遍讀五種,又感艱難。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《阿彌陀經》矣。清初彭紹升居士曰:「此經闡揚者少,實以無善本故。」誠哉是言!是以宋王日休、清彭紹升、魏承貫等大居士,均為宏揚此經,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。

宋代大居士王日休,曾撰《龍舒淨土文》,四海稱譽,傳誦至今。王氏臨終,端立往生。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、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。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,於是乃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、魏、吳、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,名為《大阿彌陀經》。王本問世,海內稱便,叢林奉為課本,流通勝於原譯。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。蓮池大師曰:「王氏所會,較之五譯,簡易明顯,流通今世,利益甚大。」又曰:「以王本世所通行,人習見故。」故於所著《彌陀疏鈔》中,凡引證《無量壽經》之處,多取王文,間採原譯。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,於所撰《彌陀圓中鈔》中,專取王本經文。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《重刻圓中鈔序》中,亦讚王本「文義詳悉,舉世流通。」

王氏會經,雖大有功於淨宗,但所會之本頗多舛誤。白圭之瑕,賢者惜之。蓮池大師謂其:「抄前著後」,「去取未盡」。彭紹升居士斥之為:「凌亂乖舛,不合圓旨。」今筆者仰承古德諸說,竊計王氏之失有三:一者,王氏會集,僅據四種,未及唐譯。唐譯名《無量壽如來會》,出自《大寶積經》,乃菩提流志大師所譯,多奧妙精要之文,為他譯所無。二者,去取未盡,取繁遺要,改深為淺。例如蓮池大師所責:「如三輩往生,魏譯皆曰發菩提心,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。下曰不發,上竟不言,則高下失次,故云未盡。」由上例可見,「上竟不言」即是遺要,「下曰不發」即是改深為淺。故蓮池大師與彭氏斥之也。三者,率意增文,儼若自著。王氏每以自著之文,演述原譯之義。故蓮池大師責曰:「抄前著後,未順譯法。」蓋責其抄引經文於前,復又自著文句於後。蓋是會集,必須依據原經,萬萬不可於原譯外,擅增文句。故責王氏「未順譯法」。由上可見王氏之失,非是不應會集,而在於會本之多疵也。

彭紹升居士憾於王本之失,乃取魏譯本而刪節之,是為《無量壽經》之第七種。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,而非諸譯之會本。於是晚清魏承貫(字默深)居士,為救龍舒之失,取五種原譯,另行會集,別成一書,初仍名《無量壽經》,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《摩訶阿彌陀經》。魏本文字簡潔精當,遠過王本。但率自增文之病,未能盡免,故魏本亦未盡善也。

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悲智雙運,宗說俱通。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,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。為宏淨宗,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,破塵生光;冀此無上之典,饒益當來。乃繼前賢,重行會集。屏棄萬緣,掩關三載,淨壇結界,冥心孤詣,稿經十易,方慶經成。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手持會本攝影於佛前,為作證明。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於濟南,並親為科判。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此經,稱之為最善之本。後復於經序中讚曰:「精當明確,鑿然有據。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,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。艱澀沉晦,使之爽朗;繁複冗蔓,歸於簡潔;凌亂俾成整嚴,闕疏悉令圓滿。必期有美皆備,無諦不收。……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。」於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,不脛而走。佛界尊宿多以會本文簡義豐,詞暢理圓,講說讚揚,流播中外。見者聞者,歡喜信受。持誦印行,絡繹不絕。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。行見大經光明,常照世間。昔賢會集之勝願,幸告圓成。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,於茲慶現。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5

第7集:【02-040-0007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講義下載:事理無礙 事事無礙 一真法界

念祖乃具縛下凡,謬蒙先師以註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。余雖初發大心,但以障深慧淺,承此重命,實深惶懼!所幸曾參先師講席,親聞此經全部。且於廿載隨侍之中,得聆禪淨密各宗玄奧,粗曉先師會集大經之深心。六十年代初,曾試寫此經玄義之提綱一冊,呈師鑒核,幸蒙印可。但經文革浩劫,此稿已蕩然無餘。現余年逾古稀,復多宿疾。愧深恩之未報,懼無常之將至。於是奮老病之殘身,繼傳燈之宏誓,以此身心,供養三寶。閉門謝客,全力註經,冀報先師暨十方三世上師三寶與法界眾生之深恩於萬一。

八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:

1.理者: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。本經乃「住真實慧」、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并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純一真實也。

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,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,即華嚴之事理無礙,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。華嚴祕奧之理體,正在本經。

復以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。理者,實際理體,亦即真如實相,真實之本際也。契理者,蓋本經乃「住真實慧」,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並「惠以真實之利」,純一真實也。又本經稱為中本《華嚴經》,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,即《華嚴》之事理無礙、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。《華嚴》秘奧之理體,正在本經,故云契理。

2機者:根機。至於契機,更是本經之獨勝,以持名念佛,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,上上根全體承當,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,下至五逆十惡,臨終念佛,亦必隨願得生,橫出三界,圓登四土,頓與觀音勢至並肩,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,善應群機也。

至於契機,則更是本經之獨勝。經中之持名法門,普被三根,齊收凡聖。上上根者,正好全體承當;下下根者,亦可依之得度。上則文殊、普賢法身大士,亦均發願求生;下至五逆十惡,臨終念佛,亦必隨願得生。橫出三界,圓登四土,頓與觀音、勢至並肩。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,善應群機也。

九淨宗之妙,在於「不離佛法,而行世法;不廢世法,而證佛法」。最為方便,隨時隨地可修,不誤世間工作,依舊頓脫生死。既能自覺覺他,廣度眾生於未來,亦復自他俱利,造福社會於今世。

又契機者,亦寓契合時機之義。如來垂慈,獨留此經於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,正表此經能契於當前及未來之社會也。當前科學發達,人類應具之知識彌廣。社會進步,每人所肩之責任倍增。故咸應廣學多能,鞠躬盡瘁,參加建設,造福人民,實現人間淨土。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淨土,曾詳引《無量壽經》文句。蓋以此經雙照世出世間,詳示真俗二諦。夫淨宗之妙,在於「不離佛法,而行世法。不廢世法,而證佛法。」因持名之法,最為方便。隨地可修,何待遁入山林;隨時可念,不勞閉關宴坐。但發廣大覺心,一向專念名號,下至十念一念,亦得往生。不誤世間工作,依舊頓脫生死。既能自覺覺他,廣度眾生於未來;亦復自他俱利,造福社會於當世。

十經云:「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止住百歲,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」。誠此界他方一切有情,離苦得樂,究竟菩提之法要也。

是故經云:「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愍,特留此經止住百歲。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」良以此經符合社會之實況,真俗並照,事理雙融,凡聖齊收,心佛不二,故能長存而獨留於末世;良以此經不但為淨土群經之綱要,一大藏教之指歸,實亦為此界他方,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,究竟菩提之法要。是故念祖感恩圖報,發無上心,敬註此經,續佛慧命。虔祈兩土導師,十方如來,上師本尊,金剛護法,慈恩覆護,威德冥加。冀此註釋,上契聖心,廣啟眾信,凡有見聞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5

第8集:【02-040-0008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【解】 謹釋此經,依華嚴宗法及《彌陀疏鈔》例,總開十門,計為:一、教起因緣。二、本經體性。三、一經宗趣。四、方便力用。五、所被根器。六、藏教所攝。七、部類差別。八、譯會校釋。九、總釋名題。十、正釋經文。

前九門總論全經綱宗部類,此與天臺宗之五重玄義,大同小異。雖詳略取捨稍別,總之,皆將一經綱要,綜論於前,發揮明了,使讀者先識總體,後研經文,綱舉目張,易於領會。此亦類似近代書籍中以概論為首也。今則名為概要。

(最後之一門,方依經章次註釋經文。)

◎(一)教起因緣

一、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

【解】教起因緣者,明大教所以興起之因緣。初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。次則詳述本經興起之因緣。

⒈一切法不離因緣,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,而無量因緣,唯為一大事因緣故。

【解】夫一切法,不離因緣,大教之興,因緣無量。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。

⒉法華云: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」。華嚴云:「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,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…,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,唯為一大事因緣…,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」。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。

【解】《法華經》云: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。」「唯以佛之知見,示悟眾生。」《華嚴經性起品》:「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,所以者何?非少因緣,成等正覺出興於世。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,成等正覺出興於世。」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,唯為一大事因緣。大事因緣者何?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。夫《華嚴經》乃世尊最初所創言,《法華經》乃末後之垂教,自始至終,唯為此大事因緣,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,等成正覺也。

⒊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。經云:「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諦語」。可見與華嚴、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。

【解】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。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(即阿彌陀經唐譯本)云:「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說誠諦語。」可見淨土法門之興起,正同於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同為一大事因緣也。

⒋疏鈔云:「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。若能諦信,何須遍歷三乘,久經多劫?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」。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,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,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

【解】何以故?如《彌陀疏鈔》云:「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。若能諦信,何須遍歷三乘,久經多劫?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。」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。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。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下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。

二、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

⒈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。

ぇ華嚴、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,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。

【解】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均圓頓稱性之教,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。

え要解云:「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,華嚴奧藏,法華祕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於此矣」。

【解】蕅益大師讚本經云:「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於此矣。」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。

ぉ日道隱曰:「五濁惡世,造惡之時,其難非一;特此一門,至圓極頓,而且由其簡易直捷,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。一代所說歸此經,如眾水歸於大海。由此言之,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,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,亦唯為此法之由序」。蓋謂華嚴、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,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。華嚴末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,是其明證。

【解】又日道隱於所著《無量壽經甄解》中曰:「五濁之世,造惡之時,聖道一種今時難修,其難非一。特此一門,至圓極頓。而且由其簡易直捷,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。一代所說歸此經,如眾水歸於大海。……由此言之,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《華嚴》之典,一大事因緣以成《法華》之教,亦唯為此法之由序。」蓋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,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。《華嚴》經末,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是其明證。

お楞嚴云: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、「淨念相繼…,自得心開」。奇妙疾捷,莫過於是。一切眾生由此得度,十方如來乃稱本懷。

【解】聖教如旃檀,片片皆香,法法圓頓,本無高下。唯以眾生垢重障深,心粗智劣,飢遇王膳,而不能餐。唯本經持名一法,乃易行道,人人能修。《大勢至圓通章》曰「淨念相繼」「自得心開」,即凡夫心,開佛知見。至於根器淺者,但能至心信樂,願生彼國,乃至十念,臨命終時,蒙佛攝受,便生極樂。花開見佛,悟入無生。奇妙疾捷,莫過於是。一切眾生由此得度,十方如來乃稱本懷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6

第9集:【02-040-0009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【解】又本經所宣,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,無有權曲,故名正說。

(6)世尊稱其本性,和盤托出,毫無保留,故名稱性,一切含靈,皆因此而得度,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,故為稱性極談。

【解】又乃世尊稱其本性,和盤托出,毫無保留,故名稱性。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,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,故為稱性極談。

2.三根普被,聖凡齊收。

(1)徹上,則如普賢、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。徹下,則五逆十惡,臨終得遇善友,教以念佛,十念成功,亦生彼國。

【解】夫眾生根器千差萬別,世尊故說八萬四千法門廣應群機。《華嚴》圓教專接上上根人,智慧如舍利弗,神通如目犍連,於佛聲聞弟子中均稱第一,但在華嚴會上,如盲如聾,況是下於此者,故云下根絕分。至於小始諸教,乃接權小之機,對於上根則有教淺機深之失,亦不應機。唯本經之持名念佛法門,聖凡齊收,利鈍悉被。徹上,則如普賢文殊,尚發願求生極樂。普賢偈云:「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」文殊偈云:「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。」又如本經云:「佛告彌勒,於此世界,有七百二十億菩薩,已曾供養無數諸佛,植眾德本,當生彼國。」徹下,則《觀經》中,五逆十惡,臨終得遇善友,教以念佛,十念成功,亦生彼國。可見本經乃廣收萬類、普被三根之阿伽陀藥,能愈萬病。

(2)本經云:「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」。

【解】故本經云:「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」

(3)末法眾生,福薄障深,唯此一門,但信願持名,便能功超累劫,往生極樂,逕登不退。若無如是微妙法門,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,而登彼岸。

【解】上明本經廣應群機,而其恩德尤深於我儕凡夫。當今末法,眾生福慧淺薄,垢障深重,唯賴此方便法門。但憑信願持名,便能功超累劫,往生極樂,徑登不退。若無如是微妙法門,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,而登彼岸?故大悲慈父,兩土導師,憫念我等,開此淨土法門,妙顯苦樂二土,激揚沉迷眾生。此大火聚,彼清涼池,寶蓮在前,刀山在後。於是自然生起勝願,厭離娑婆,求生極樂。既生信願,更持名號,便得度脫。生彼國已,見佛聞法,得無上悟,由有念而入無念,因往生而契無生。頓悟此心,本來平等。

(4)元曉師云:「四十八願,先為凡夫,兼為三乘聖人」。可見淨土之妙,首為凡夫得度也。

【解】唐海東元曉師云「四十八願,先為凡夫,兼為三乘聖人。」可見淨土宗之妙,首為凡夫得度也。

3.他力妙法,善護行人。

(1)末世修行,多諸障難,陰魔干擾,行人正見稍失,便陷魔網,楞嚴曰: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;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。可見行人稍有執著,便失正見,即入魔途,求升反降,甚至墮入泥犁。

【解】其他法門,全憑自力,末世修行,多諸障難。例如《楞嚴》中廣明行人於禪觀中之五十種陰魔干擾,行人正見稍失,便陷魔網。故該經云: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;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」可見行人稍有執著,便失正見,即入魔途,求升反降,甚至墮入泥犁,是故其餘諸法,名難行道。

(2)念佛法門,行人發心念佛,仗彌陀本願攝受,威神加持,護持行者,魔不能擾。十往生經云:「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,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。一切時,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」。

【解】但念佛法門,同於密法,是他力門,屬於果教。行人發心念佛,仗彌陀本願攝受,威神加被,護持行者,魔不能擾。如《十往生經》云:「佛言:若有眾生,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,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。若行若坐,若住若臥,若晝若夜,一切時,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。」

(3)彌陀經云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。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」。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,魔不能犯。

【解】又《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云:「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」故《淨修捷要》云:「大勢至菩薩,現居此界,作大利樂。於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令離三途,得無上力。」又《阿彌陀經》云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經受持者,及聞諸佛名者,是諸善男子、善女人,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」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,魔不能犯。


下載

下載
2012.10.26

第10集:【02-040-0010

2012淨土大經科註-粵語配音

講義下載:摩訶止觀八曰、病有六緣

【解】由上可見念佛之人,有彌陀所遣之廿五菩薩,於一切時處,擁護加持,又有大勢至菩薩等,威德攝受,復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故得遠離魔難,安穩修持。仗他力故,化險為夷,稱為易行道。或以談他力為著相,應知他力,亦是自心。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。因他力而顯自心,從有念以入無念,正是本法深妙處。是故《彌陀要解》云:「此之法門,全在了他即自。若諱言他佛,則是他見未忘;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顛倒。」

4.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。

(1)「無念」與「無生」,遠非凡夫之所能,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,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。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。

【解】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。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。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,安能期之於具縛凡夫?是以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曰:「今此觀門等,指方而立相,住心而取境,總不明無相離念也。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,立相住心尚不能得,何況離相而求事者。似無術通人,居空立舍也。」

(2)此方便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,即此妄心,持佛名號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,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,心無所住,佛號分明,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。

【解】蓋以眾生妄心,念念相續,如急流水,從未暫息。今若勉強按捺,粗念雖得稍息,細念從未暫止。行人倘若錯認,便云相應,實大謬誤。於是大悲慈父,興無緣之慈,垂茲奇妙方便法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。即此妄心,持佛名號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。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。心無所住,佛號分明。暗合道妙,便契《金剛般若經》無住生心之妙諦。

(3)持名念佛,入有得空,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,即凡成聖。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。

【解】夫眾生之生滅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於般若。須位登別教地上之菩薩,方能契入,於無住時即生心,於生心時即無住。其餘地前諸賢,仍是打成兩截,一時生心,另一時無住,可見凡夫絕分。今此淨土法門,教眾生持名念佛,令眾生即念離念,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,巧入無念,即凡成聖。故《疏鈔》曰:「越三祇於一念,齊諸聖於片言。」至哉妙用,不可思議!

(4)念佛乃修行之徑路,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,稱為徑中之徑。又本經不倡「一心不亂」,直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」。但能發心專念,皆可往生,故更為明確簡要。故稱淨宗第一經,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,方便中之方便,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利濟眾生,此經為最。

【解】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,故為難行道。今此淨業,巧入無生,蓋易行道也。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,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。故稱為徑中之徑。又本經不倡「一心不亂」,直以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為宗。但能發心專念,皆可往生。故更為明確簡要。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。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,方便中之方便。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,過於我國。日《黑谷大經釋》云:「於往生教,有根本亦有枝末。此經名根本,餘經名枝末。又此經名正往生教,餘名傍往生教。……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,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。」據上之義,淨土宗譬如妙高峰頭,而本經正如峰頭之頂尖。本經謂,「當來一切含靈,皆依此法而得度脫。」是知利濟眾生,此經為最。持名之法,暗合道妙,最易行故。


下載

下載

分頁顯示: 第 1 頁 / 總 65 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