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老法師開示
這首偈是教導我們,學佛要知道精進。佛法講善根,世法善根有三種: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能生世間一切善法,所以稱之為三善根。三善根的反面就是貪瞋痴,稱為三毒,三毒煩惱;也就是世間所有一切的惡法、不善法,都是從這三個根生的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要成就世間一切善法,那你就要記住,決定要斷貪瞋痴。貪瞋痴真的斷掉,就是四果羅漢。在華嚴會上,菩薩果位是第七信位的菩薩,貪瞋痴斷掉,這個人就成正覺:無上正等正覺,正覺他就得到了。在整個大乘教裡面,第一個階段他成就了,像我們讀書,這是學位,第一個學位,學士他拿到了。阿羅漢這個名詞在佛門裡面講,用現在的學校制度來比喻,學士。菩薩是碩士,佛陀是博士,最高的學位,稱為佛陀,這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佛門裡面,佛、菩薩、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。
你能夠放下執著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執著,第一個學位你就拿到,正覺就拿到了。再往上提升,不但不執著,分別心也沒有了,那就是菩薩,菩薩叫正等正覺。「等」是等於佛,等於佛當然還不是真正的佛,等於佛。最高的學位是佛陀,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,上頭再沒有了,他到了頂頭。『繞塔三匝』也有這個意思,為什麼繞三匝?第一斷見思,第二斷塵沙,第三斷無明,它是表法的。從證果上來講,第一圈證阿羅漢,第二圈證菩薩,第三圈證佛果,表法的意思很多,我們想想,能體會得到。所以引發的大願是『當願眾生,勤求佛道,心無懈歇』,「懈」是懈怠,「歇」是休息;懈怠就懶散,歇息決定退轉。
修行跟求學,都是一個道理,古人比喻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,為什麼?無量劫來,凡夫的心性都是受煩惱習氣薰習,那麼你就要曉得,煩惱習氣的薰習時間多長?無量劫,在六道裡面。六道裡面有善有惡,我們能體會得到,肯定是善少惡多。所以佛給我們講根本煩惱,講二十六個,二十六大類,給我們講善心所只有十一類。煩惱心所二十六個,這是說我們的妄心,也就是講識心,八識,識心。識心裡面的煩惱心所、不善的心所,跟善心所比較,超過一倍還多,二十六個。所以為什麼人學壞很容易,學好很難?這道理你不就明白了嗎?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種子,不善的多,善的少,善心所跟不善心所不成比例。佛是這樣分類,善惡心所不一樣,數目字不相同,而實際上我們現在能體會得到。在習氣上來說,應該可以這麼說法,我們不善的習氣應該佔十之八、九,善的習氣只有十之一、二。所以學好很難,學壞很容易。
在中國過去古老的教育,確實它的精神都在防微杜漸,所以教學非常嚴格,唯恐兒童學壞,所以很嚴格。康熙教導他的兒女,二十歲之前,詩詞歌賦都不可以學,著重在經史子書。為什麼?怕學壞。文學作品裡面,在古時候也都有原則,所謂是思無邪,都能守住這個原則,可是開放的幅度很大,經書就非常的謹嚴。所以二十歲之前,最主要的是學經,經學。史學是吸取教訓,歷史是人類經驗的結晶,看看古今中外的這些人物,成功,依什麼成功?失敗,什麼原因失敗的?個人的成敗,國家社會的興衰,歷史是一面鏡子。以這兩樣東西為主修的。康熙是個很聰明的人,確實勤政愛民,對兒女管教非常嚴格。宮廷裡面,經常不斷邀請這些學者專家,在宮廷裡面講學,上課。
中國五千年來安定和平,怎麼得來的?就是「建國君民,修身為本,教學為先」,就是這三句指導原則。中國五千年傳統的教育,沒有離開這個原則,永遠遵循這個原則。這個原則到民國才丟掉了,要學西方人的,把自己祖宗東西放棄了。這一百年,中國人民受盡了苦難,這苦難從哪裡來的,我們要知道。就是背棄了祖宗的教誨,遭這麼大的難。祖宗的教誨是愛的教育,愛就不會害人,愛就會尊敬人,愛一定能照顧人,能幫助人,能捨己為人,而不是損人利己,損人利己是違背性德。自己即使是受苦受難,也不可以損人利己。這裡面要有因果教育,懂得因果教育,自己受苦受難,他不怨天尤人,這時候怎麼辦?古聖先賢教給我們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。就是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時候,應該自己好好的反省、檢點,改過自新,求懺悔,消業障,這樣才能夠轉變自己的命運,沒有怨天尤人的。
諸位看看《了凡四訓》,你就明白了;看看最近出來的《俞淨意遇灶神記》,這兩樣東西是改造命運典型的教材。這兩樣東西你要多看看,你就知道怎樣改造自己命運。改造命運最上乘的,是在這一生成佛、成菩薩,這是最上乘的。前面我跟諸位提到,四十多年前將軍鄉的老太太,念佛三年,站著往生的,這是上乘的成就。你要問什麼原因?沒有別的,放得下,沒有絲毫留戀,那你就是節節高升;有絲毫放不下,就是嚴重障礙。
前天深圳有個黃居士,三十八歲往生,也是念佛兩年十個月,我昨天才看到這份資料。他是聽說災難的嚴重,這個世間災難嚴重,自己也深深感受到,不願意受這個災難,想在災難還沒有來的時候就往生,他真做到了。他是發了個願,給大家做個樣子,念佛三年真的會往生,這個難得,他做個示範。他只念了兩年十個月,還差兩個月滿三年,預知時至。我看到他那些資料,他這兩年時間閉關,止語,不說話,一切都放下。每天聽六個小時的經,念十一個小時的佛,沒有間斷過。晚上這餐斷掉,心地清淨。他做個樣子,依照這個模式去做,沒有一個不往生。心裡起心動念只想阿彌陀佛,只念阿彌陀佛,只拜阿彌陀佛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他成就了。
我看到這個資料很感動,在眼前,前天。往生之前,他給那邊同學說,要到香港來看看我。我們講經四點半開始,有時候差一點,大概是四點三十五分,他是四點五十分走的,真的走了。火化的時候有舍利,有舍利花。我吩咐那邊同修撿出來,好好的供養,這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,這是真正的成就。他就是兩年十個月的時間,「勤求佛道,心無懈歇」,這八個字他做到了,他的淨業就圓滿。
凡是念佛多年,連個消息都沒有,什麼原因?懈怠、懶散,天天是念佛,若有若無;天天聽經,亦復如是。煩惱習氣不斷,聽一輩子經,還是迷惑顛倒,甚至講一輩子的經,到臨命終時還是手忙腳亂。這什麼原因?沒放下。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,所牽腸掛肚的沒有一樣是真的,全是假的。《般若經》會講,真的沒懂得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他會念,他會講,他沒有做到。他還是把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,把這個身體還是當真的,那怎麼辦?我們只好說,業障習氣太重。這一生不成就,肯定搞輪迴,輪迴是非常的可怕,非常的恐怖。
如果我們的警覺心提不起來,我們前年編了一部書,就是把《大藏經》裡面,佛講的地獄,有關講到地獄的,我們全部把它摘錄出來,抄出來,編成一本書,一共採集二十五部經論。我給這個書訂了個題目,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。如果警覺心提不起來,讀這部書好,你看看佛講地獄情形,比《玉曆寶鈔》好。《玉曆寶鈔》是道教的,流通得很廣,它裡面講果報講得多,可是還沒有佛多,佛經裡講的比它那個詳細得多;業因比較少,造什麼樣的業因,得什麼樣的果報,它講得不太清楚。可是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裡面說得詳細,你要是真正常常讀、常常檢點、常常反省,你會真正感覺到,地獄太恐怖,太可怕了。
宋朝瑩珂法師能往生不是別的,他知道地獄苦,他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?他怕墮地獄。所以這個可以警覺自己,可以提醒自己,不敢懈怠。讀了之後,好好想想自己,自己平常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是不是都在造地獄的業因?佛教導我們學習的,我們這幾年特別提倡的弟子規,做到了沒有?我常常講儒釋道的三個根,儒家弟子規,道教的《感應篇》,佛法的十善業。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,你能把這三個根修好,百分之百做到,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。不能夠往生,來生不會失人身,修得好還能生天,這不能不知道,不能夠不警覺。一失人身,萬劫不復,古大德所說的,不是騙人的,句句真實。只有真正體會得的,看到、讀到了才會感動。真的是痛哭流涕,自己為什麼墮落成這個樣子?一轉眼之間,三途去了。我們這幾年為什麼特別強調《弟子規》,這三教的根本的課程?只有一個目的,希望你不墮三惡道,希望你來生能保住人天身,這一生不能提升,來生還有機會再往上提升。如果來生人身得不到,麻煩就大了,一定墮落;三惡道進去容易,出來可就難了。
我們在這幾年接觸到不少的靈媒,所以有這些靈鬼、神靈附在人身上,透了一些訊息給我們。在中國、在外國我都遇到過。所透露的訊息,不同的人,不同的地區,這些靈媒互相不認識,但是所說的狀況大致都相同,都說地獄苦,鬼道苦。現在鬼道的苦,已經跟地獄差不多連起來了;也就是說,比以前的鬼苦得多。這些訊息我們聽了之後,能相信、能接受,什麼原因?現在人的貪心比從前重,現在人貪婪所造的惡業也比從前人重,所以我們看到因就能想到果報。人不能不修善因,心地要善,言語要善,行為要善,不但要善,還要主動去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有機緣,要知道修福,要懂得惜福,你才會有福報。福至心靈,所謂是你才會開竅,有一點聰明智慧,能夠接受佛菩薩聖賢的教誨。你接受的時候,你能聽懂;你有這個意念依教奉行,那你就有福了。
佛教導我們純真無妄,道是什麼?道是自性,大乘教裡面常講的法性,這是佛道。不僅僅是禪宗學習的目標是明心見性,教下也不例外,就是名字不一樣,教下叫大開圓解,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。一個是從定中得到的,一個是透過教學,看破放下,才得到。如果只有教學,自己不能看破放下,那你要知道,你所學的叫佛學,不是學佛,佛法裡真正的義趣你沒能體會到。所以佛教教學跟世間教學不一樣,世間教學,你說孔子也是教人放下,但是他不徹底。他有沒有欲望?有,把欲望降低,德行自然就提升,他沒有斷欲!佛法不但是欲望降低,欲望要把它斷盡,那就大幅度的提升,不同在這個地方。
儒家教人為大眾服務,為社會服務,裡面沒有離開自己,同時也照顧自己。多分為別人,少分為自己,聖賢。佛法不為自己,百分之百的捨己為人,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。所以,佛教給我們這些方法,得到是圓滿的,圓滿的性德。圓滿的性德就是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能力,德能就是能力,圓滿的美好,相好就是美好,你沒有一絲毫欠缺。世間人為什麼不求?不是不求,用佛法的術語來說,業障習氣障礙了性德,縱然接觸到佛法,因為業障習氣重,他讚歎佛法,歡喜佛法,他做不到,他不能把佛陀教誨落實,縱然能做,做少分。說來說去,還是放不下自己這個臭皮囊,對於世間的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依舊留戀,不肯放下,這是病根。要對治這個病根,那就得勇猛精進,下個狠心,統統捨棄掉。
統統捨棄掉,那以後我要用怎麼辦?我年輕的時候學佛,老師教我放下,我能體會這個道理,真的放。我還有一個抗戰期間的世間法的老師,周邦道先生,很多人都認識他。晚年他也學佛,住在台中,我們常常一起聽李老師講經,他也拜李老師為師。我那個時候真的是很不容易,很辛苦攢一點錢,買了一套《大藏經》,一部《二十五史》。我全部都捐出去,因為老師辦了一個圖書館,這是兩部大的,平常自己喜歡讀的東西全部捐掉。周老師告訴我,你現在學佛,經典對你很有用,你怎麼連經典都捐掉?我那時年輕,也很冒失,說了一句話,說過之後我也很後悔,知道說錯了。我說的是什麼?我說「老師,我這個東西捐出去,大概我將來想要的書,一定有感應,我想要,它一定就會來」。周老師聽到,看看我,一句話不說。
可是這個話是真的,以後學經教,想要的參考資料都能得到。連李老師都感覺到我很奇怪,因為他提起一些經書,古來的註疏,他所提出來的,我手頭上統統都有。他說奇怪,你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?真的,你統統捨盡之後,佛家講的心想事成,有求必應。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,如理如法的求,為自己的道業,為弘法利生,沒有不感應的。當你有求而沒有感應的時候,你一定有業障,那你自己要反省,你把業障找出來,然後把業障懺除,感應就現前。這統統是老師教的,我用了五十五年,果然有效。所以對於佛陀的教誨,我能百分之百的奉行。需要的時候,真的它就來了,我不需要的時候我就捨掉。
這些年來,我蒐集的書也不少,現在全部都給淨宗學院,淨宗學院有個圖書館,圖書室,全部捐贈,給下一代年輕人去做參考。內容太豐富,大部的有《四庫全書》,有《四庫薈要》,《大藏經》我收有十種不同版本。所以學佛真正要用功,真正想學教,淨宗學院是個很理想的學習場所。因為學院沒有經懺佛事,沒有法會,純粹是以讀書、教學為目標。所以澳洲的學術界,澳洲的政府,我們註冊的時候他還把我們算做宗教團體。這些年來一看,看到這個事實,他說他們不是宗教,他們是學術單位。所以我們今天在澳洲是屬於學術單位,不是宗教團體,這是事實所造成的。
我們當年去的時候,註冊,穿的這個衣服,人家一看是宗教。搞了那麼多年,他們不是搞宗教,跟一般寺院完全不一樣,他們在讀書,他們在講學,他們在教人。所以我們往來,也是跟大學關係非常密切。所以學校主動的贈送學位,我年歲太大了,尊重我,聘請做學校榮譽教授,榮譽教授就是可以不上課的。榮譽教授給誰的?是給學校裡面資深的老教授,退休了,學校給榮譽教授,對他的尊重。我也得到這麼一個待遇,那就是肯定你對於教育的貢獻。所以我有時候參加學校裡頭教授們的座談會,我參加這些,跟他們一起做研究討論,多數他們提出一些提問,我幫助他們解答。
我一生的工作他們也都了解,我一生都在教學,除教學之外,自己讀書。一直到今天我連寺廟都沒有,只是出家在寺廟裡面住了兩年;以後在台中慈光圖書館,李老師辦的,我在那裡住了十年。自己一生沒有道場,哪個地方請我講經,就到哪裡去,講完了就走了。法緣不錯,到處都有人請,也走遍全世界。澳洲建立這個學院是為悟字輩的這些同學。我們離開台灣之後,沒有固定的道場,大家都感覺得很不便,很痛苦。這樣才建這個學院,讓他們晚年有個安身立命之處,有個真正用功學習的場所。外緣統統具足,只要他們能做到這八個字,「勤求佛道,心無懈歇」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
恭錄自: 大方廣佛華嚴經12-017-1572 2006/6/15